新闻聚焦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对症下药激发养老服务市场发展潜力
2017年03月28日           
  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工作部署,深入贯彻2016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全面清理、取消申办养老机构的不合理前置审批事项,优化审批程序,简化审批流程的工作要求,近日,民政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旨在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性,降低创业准入的制度性成本,营造公平规范的发展环境。
  在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应对日益明显的社会化趋势正成为养老服务业背后政策布局的一大考验。实际上,鼓励社会化养老早已是本届政府明确推动和发展的政策方向。梳理一系列政策部署也不难发现,以房养老、城乡养老保险衔接、养老设施用地单独列项、社区居家养老等涉及养老产业和利好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政策均在有意让社会化养老的大格局逐渐清晰。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即便养老服务市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向社会放开,但仍未彻底改变当前审批繁琐、信息不透明、政策衔接不畅等影响养老市场发展的痼疾。客观而言,一系列问题的存在正在为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构筑屏障。因此,《通知》肩负了破除养老服务业发展瓶颈、激发市场活力和民间资本潜力、促进社会力量逐步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主体的重大使命。
  事实上,正是因为存在着各类门槛阻碍社会资本顺畅进入养老市场,从而导致了我国养老市场供需两难的格局。根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总人口的10.5%,对养老服务的需求量可谓巨大。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养老服务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供需两难的尴尬至今依然存在。
  供需的尴尬,在供给端的直接表现就是养老服务床位的不足。有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服务床位551.4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6张(根据民政部的最新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各类养老床位已达672.7万张,比上年增长16.4%;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3张,比上年增长11.4%)。即便如此,面对巨大的养老市场需求,养老服务机构却普遍面临着难以对接需求的尴尬。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超过三成的养老机构处于亏损状态,全国养老机构平均空置率达到48%。
  养老服务市场供给需求对接存难,可谓道尽了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而探寻解决之道,也正是近年来从政府到民间都在致力推进的重点内容之一。此次《通知》瞄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通过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性,降低创业准入的制度性成本,营造公平规范的发展环境,正是在向有意进入养老市场的社会资本释放出积极信号,明确将通过规范有序的市场准入和发展环境接纳更多的资本进入,以实现养老供给端发力的目的。
  在记者看来,这也正是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求,即通过简政放权以及一系列减税、降费等具体措施实现降成本的目的。一方面,通过降低准入门槛减少行政干预,有助于有意进入的社会资本真正进入养老服务市场,对于增加有效供给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另一方面,通过完善政府服务,为养老服务市场健康发展并形成良性循环保驾护航。
  应该说,针对当前我国养老服务市场存在的供需难题,激发社会资本活力增加有效供给当属明智之举,从这一层面预测,《通知》正试图对症下药,进一步激发养老服务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但仍有必要提醒的是,养老服务市场既应维持产业发展思维,又应兼顾社会事业的根本属性,因此,在遵循市场化原则的基础上,社会资本也应在一定程度上收敛其逐利本性,将短视目光瞄准长远。毕竟,应对老龄化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它更需要可持续的资本运营,在确保提供应有服务的前提下,获得长期可持续的行业利润。
上一条下一条返回列表